红外测油仪相比原有传统的油类分析仪先取样再以定性方式量测,时间长且无法及时得到测量数据。而大多数物质的分子官能基能吸收红外光,利用光谱能量的吸收与转换很容易进行内部成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
主要应用领域:红外测油仪不仅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海水、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等各种水体及土壤中石油类(矿物油)、动植物油及总油含量的监测,同时也是烟气(饮食行业油烟)含油量监测国家标准推荐的仪器。此外,还可用于有机试剂纯度检测及含各种不同C-H键有机物总量和分量的测量。
初次运用红外分光测油仪工作时需求留意哪些问题?
采用光度法特地测量水质类和动植物油的实验室仪器,采用磁力搅拌萃取的方式用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然后运用疏水膜替代无水钠隔离杂质和水分,分 离出油和化碳的溶液,测定总萃取物含油量。它是一种新型的精细检测设备, 在实验室内也较为常见。动辄几万元的价钱考验着操作人员的仔细水平。因而,学习相关操作知识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定要将失误遏止在萌芽阶段。下面是一些操作留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
1、所用应为剖析纯以上并经活性炭过滤提纯或蒸馏提纯,经仪器验证合格前方可运用,考证办法可参考本阐明书相关局部。
2、照明的光学器件应防止人手触摸,尽量防止灰尘的沾污。若光学镜面沾有手印或灰尘,能够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用*或丙酮冲洗镜面,关于光栅不能这 样清洗,需专业人员才干维护。
3、初次运用时应预热30分钟后再停止丈量。
4、假如在初次操作过程中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刻关闭主机电源和微机,然后重新开机工作。
5、测油文件保管在c盘目录下,经常在其它盘上对结果的文件夹备份。
6、操作红外测油仪的时分应带实验用手套,打开通风设备,坚持空气流通,避免四氯化碳挥发对人体形成损伤。
产品介绍
SJ-6700 红外分光测油由我公司独立研发、生产的一款实验室红外测油仪,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HJ637-2018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开发研制的测定水中油类、石油类、动植物油类含量的专用红外分光光度计。
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各部门的环境监测系统,石油化工、水文水利、自来水、污水处理厂、火力发电厂、钢铁企业、高校科研教学、农业环境监测、铁路环境监测、汽车制造、海洋环境监测、交通环境监测、环境科研等各大中型企业实验室。
工作原理
水样在PH≤2的条件下用四氯乙烯萃取后,测定油类;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去除动植物油类等物质后,测定石油类。油类和石油类的含量均由波数分别为2930 cm-1 (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2960 cm-1 (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3030 cm-1 (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处的吸光度A2930 、A2960 、A3030,根据校正系数进行计算。动植物油类的含量为油类和石油类含量之差。
产品特点
(1)采用高通量光学系统,一体光路设计,光程短,能量大,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先分光后吸收,符合红外光谱特点要求。
(2)采用电调制光源,降低光源发热强度,利于系统散热,光源寿命可达3000小时以上。同时由于无机械切光运动部件,从而简化了仪器结构,提高了仪器稳定性。
(3)采用步进电机控制光栅。
(4)*的比色池结构设计,适用0.5到5厘米任何比色皿。
(5)具有谱图连续扫描功能,显示样品谱图,从而准确分辨出干扰物,并能检验萃取剂的纯度是否符合测量需要。
(6)仪器可手动定位波长位置,以达到准确测量波数2930cm-1、2960cm-1、3030cm-1处吸光度。
(7)分析软件可自动计算水中油浓度,测量结果自动保存为检测报告。
(8)适用于四氯乙烯或四氯化碳做萃取剂的红外分光光度法。
技术参数
型号 | SJ-6700 红外分光测油 |
基线稳定性 | 零点实时自动调整(无基线漂移影响) |
方法检出限 | 当水样体积为500ml,萃取液体积为50ml时,检出限为0.06mg/L |
仪器检出限 | DL≤0.06mg/L(测量11次四氯乙烯空白液的3倍SD) |
准确度误差 | ≤3% |
重复性 | RSD≤1%(30-50mg/L油标样测定11次) |
基本测量范围 | 0.1~80mg/L |
Zui低检出浓度 | 0.01mg/L(水样中油浓度) |
Zui高测量浓度 | 640000mg/L(水样中油浓度) |
吸光度范围 | 0.0000~3.0000AU(即透过率100~1%T) |
波数范围 | 3400cm-1~2400cm-1(即2941nm~4167nm) |
线性相关系数 | R>0.999 |
测量样品 | 全谱扫描,40秒/样 |
主机外型尺寸 | 450mm(长)×310mm(宽)×160mm(高) |
主机重量 | 10Kg |
温度 | -5~45℃,相对湿度:20~80% |
主机电源功率 | 220 ± 10% V,50Hz,50W |
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浏览